夢境反映現實嗎?
自 1899 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專著《夢的解析》出版之時起,夢才成為了嚴肅的科學研究問題。然而,弗洛伊德強調暴力欲望和性壓抑為夢之本源的觀點,現在看起來是已經過時了。
相反,如今研究夢的前提是 — 夢為做夢人日常經歷之映射 — 或者是為了加強某些記憶所呈現的附帶現象,或者是自己某些想法的精神試驗嘗試。夢與現實之間的這種相似性,心理學家稱之為:夢的連續性假說。
近來,意大利和英國的三位研究人員分析了數千份精神健康者的夢境報告,利用這些分折數據來檢驗基于 “ 夢的連續性假說 ” 的幾項預測,并找到了支持這些預測的證據。
在性別差異方面,與女性相比,清醒時分的男性暴力傾向更多些;在夢境中,如同預測結果,男性有關暴力內容的夢比女性的要多。這三個位研究人員還能夠證明,個體的夢境的確會隨著從青春期到青壯期的經歷而有所改變。
人工智能算法表明,清醒時分的經歷也以其他方式來造就夢境。例如,在越戰期間有過大量暴力經歷的老兵,與沒有軍事背景的人相比,會更多地夢見暴力和侵犯的場景。
依據這些測試,看起來 “ 夢的連續性假說 ” 似乎得到了驗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所有的測試中,沒有一個可以解答關于夢的深層次問題:夢的意義何在?像這樣應用計算機技術研究夢境,能否會更具深度,看來也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