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不是你的敵人。
夢境會一直持續存在,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
——@陳鵬解夢
經常做預知夢的人該怎么面對惡夢
預知夢,又叫預言夢,即預知未來的夢。
那些把預知夢當成記憶錯亂的人,是無法理解其中的規律的。他們只是用掩耳盜鈴的方式面對自己的無知罷了。
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做過預知夢。
因為基本所有人都經歷過現實重現了夢境中的所見所聞。
所以,你所做過的夢在現實中發生了并不是你獨有的神奇。
預知夢最需要謹慎對待的是做了惡夢性質的預知夢。
這類惡夢中最不好的,是提醒做夢人自己或自己認識、或親近的人要出意外的夢境。
經常做預知夢的人只要還心懷善良,遇到惡夢的時候,內心還是會有很不舒服的感覺的。畢竟,那可能就是一次生離死別。因為于做夢人自己來講,他已經看到了未來。
并不是每一個有預知夢體驗的人都會把能預知的能力這秘密藏在心里,他們中大部分人還是會將夢境說給當事人或與當事人相關聯的人聽。
只是,沒人相信。
還有一些人和那些做夢人說一些如:“找個地方說一下,夢境就破了”,“夢是反的”,“三年不說夢,神鬼不敢動”之類的因自己對夢境解析不懂而安慰對方的話。
于是,悲劇發生了。
于是,為數不少的做夢人在又一次做了預知夢時表現得非常的無情、漠然、甚至是冷酷。
如一些算命先生算出了一個人的悲劇,絲毫見不到半點慈悲。
如寒鴉一般,靜候悲劇的發生。
之后,于悲哀、傷痛之中,無為的呀呀幾聲。
心里嘀咕著如“命中注定”這樣的字眼。
經常做預知夢的人該怎么面對惡夢
然這個世界并不是都屬于那些“宿命論”掌控的。
還是有如陳鵬解夢這樣的人,更習慣的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人生軌跡中,有很多既定的部分,也有很多變量。
一旦變量發生了變化,結果就會發生變化。
這是所有讀過中學的人都知道的常識。
如某個地方在某個時間段會發生爆炸,會有一群圍觀事故的人會因此死亡。
原計劃你要路過那里,原來你也很喜歡圍觀,在那個時間點路過的話,一定會去圍觀那里的事故,如果一切按原有軌跡執行,那么,你就死定了。
如果你做了這個預知夢,知道最近自己要因圍觀而死。
那么,當遇到于你來講,哪怕是吸引力非常強的事,你還會去圍觀嗎?
至少,你要搏一搏命運——戒掉圍觀的習慣,對吧。
其實,這就是改變命運。
克里斯托弗·蘭敦執導的電影《忌日快樂》中演繹的一個故事:女大學生泰莉不斷重復她被人謀殺的那一天,不斷的重復著死亡。她想盡各種辦法規避死亡,但死亡總是如期而至,死的方式卻各不相同。
這個電影的大部分情節,用的就是宿命論的套路。
隨著電影的發展,泰莉似乎絕望了。后來,她終于用了“愛”,她活了。
其實,用“愛”的模式解決生死相關的問題,生活中太常見了。
只是,怎么用在破解預示悲劇的預知夢,還是有諸多技巧。
預知夢預示的基本屬于意外的結果,應對的是冥冥中的力量。
陳鵬解夢的指導方式是建議改變軌跡并結合信仰釋放對生命的善和愛。
只要你有善的信仰,就有符合這個信仰的解決模式。
信仰是什么?
網上有一段小對話,值得一讀。
“你走過大橋嗎?”
“走過。
“橋上有欄桿嗎?”
“有。”
“你過橋的時候扶欄桿嗎?”
“不扶。”
“那么,欄桿對你來說就沒用了?”
“當然有用了,沒有欄桿護著,掉下去怎么辦?”
“可是你并沒有扶欄桿啊?”
“..可是....可是沒有欄桿,我會害怕!"
信仰就是橋上的欄桿。
讓生命踏實,讓生活踏實,讓人們的心踏實,即是信仰的力量。
經常做預知夢的人該怎么面對惡夢
如我們國人,最常用有著善良的民間習俗,也有善良的佛道信仰。
民間習俗中有“做善事積陰德可以改命”一說。
佛教有“放生續命法”一說。
道教有“北斗七星續命法”。
做夢人屬于什么信仰,借助符合其信仰的方式,即是一種良善的方法。
如有個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從前有一位樂師,在市鎮買過一條赤色鯉魚放生。后來樂師生病時夢見龍王,龍王邀請他到龍宮,并對他說:“先生本來壽命已盡,因救龍子一命,增延福壽十二年。”他救鯉魚時四十八歲,后來活到六十歲。
做夢人能判斷為預知夢的惡夢,自己就可以用符合自己信仰的方式改變命運。
惡夢和美夢的預示是壞的還是好的?做夢人不能判斷的惡夢,最好有專業的人幫忙判斷,畢竟專業事需專業人做。
經常做預知夢的人該怎么面對惡夢
有些人,夢頻。
夢頻的時候,也會有諸多指向一樣結果的預知夢。
有些人幻想著也許明天做了不同的夢,夢境預示就不一樣了,不必做任何事,也不用再糾結,問題就解決了。
這是幻想,因為不做有意義的改變,夢會持續,而結果,只需要一次契機。